林宏宜/TVBS新聞部國際中心主任/第五屆系友
❝ …新聞分成兩種, 一種是『News you should know』… 另一種則是『News you can use』… 有些新聞對你會有所成長或在成長之中用得到的, 這就是國際新聞很重要的一環… ❞
新興媒體崛起 收視管道更即時多元
生活中,各個小細節隨處可見現代媒體的快速演變,不僅改變整個世界的資訊傳播方式,也擴增了人們「接收」資訊的管道,更是全球媒體的新趨勢。大傳系校友同是TVBS新聞部國際中心主任兼特派員林宏宜表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是靠網路跟手機上網去看到新聞。傳統的三台時代,觀眾皆是七點準時收看,但現今年輕人獲取資訊的管道不是從Facebook,就是從其他的社交媒體。」因新媒體大軍的崛起,許多傳統媒體如電視台、雜誌社等正朝整合的方向邁進,並將原有的新聞透過「新媒體」的管道散播出去。
新媒體不僅改變新聞的傳播管道,也改變了採訪新聞後「第一手資訊」的傳送方式,「例如地方有緊急災難,如尼泊爾大地震,記者一到現場就能立刻透過LINE傳送。傳統用攝影機拍完後還需要編輯,甚至還要將檔案下載並整理後再傳回台灣,至少需耗費五至七小時,但現在用智慧型手機就能搞定了。」以往的採訪畫面傳回台灣,需要耗費好一番功夫才能完成。現今,有新科技的依靠,縮短了時間上的「距離」,並克服傳統需「衛星傳送」的不便,也因此改變新聞產業的作業方式,「以前到現場只能苦等消息,現在還能上網瀏覽各家媒體蒐集到的最新資訊。例如當你到了異地,除了現場了解情況之外,我們還能透過網路獲得更多的訊息並告訴觀眾。」
▼林宏宜認為國際新聞已成為現今趨勢須具有深層的教育性質。
對於「國際新聞」的看法
長年奔走於國際間,林宏宜對於「國際新聞」的看法不限於「硬性新聞」。「新聞分成兩種,一種是『News you should know』,你必須要知道的新聞,像是政治經濟,或是外交發生了什麼事情;另一種則是『News you can use』,像科技、暖化、競爭力等內容。有些新聞對你會有所成長,或在成長之中用得到的,這就是國際新聞很重要的一環。」
報導內容需深入發掘採訪
派遣記者不只是到國際新聞現場,也需至各個國家去發掘各國優勢並報導,如瑞士,其參考價值為國家競爭力和教育的問題,再來就是暖化的議題,又或是新科技,了解科技成長及演化的狀況。林宏宜表示:「今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主題為食物與糧食。這是一項新議題,當未來人類面臨糧食短缺,被認為是現在人口浪費太多的食物,因此需進行一項「食物革命」。我們採訪主要為了「食物革命」這項概念,讓觀眾了解未來的趨勢。」
採訪達賴喇嘛印象最深刻
談到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林宏宜第一個就想到達賴喇嘛。當時達賴喇嘛到印度南部進行為期三天的弘法,全世界的媒體都到現場,雖然法會結束前有國際記者會,但依然沒辦法有獨家專訪的機會。他笑道,「其實跑新聞真的需要一些運氣。當結束準備搭機返台時,發現達賴喇嘛竟然也在機場,那時我在想該不會就這樣和他同班機吧!」看著達賴喇嘛就在自己那麼近的地方,想接近一點去致意卻被保全攔了下來。「在飛機上時,達賴喇嘛竟然就一屁股地坐在我前面的位置!」一談到這裡林宏宜又大笑了起來,「這真的是運氣!就這樣,在飛機上我就有了獨家專訪的機會。」雖然保全有試圖阻攔,但達賴喇嘛絲毫不介意,直接大方接受訪談,「達賴喇嘛上專車之前,我們還和他拍照留念呢!」
第一線採訪國際新聞
「跑國際新聞最難忘的就是人,有些政治人物,如朴槿惠或普丁等,那些我們都見過,而且還握過手,碰到國際級的政治人物和碰到台灣的政治人物感覺就是不一樣。」除了名人外,他也曾至許多災難地區擔任第一線特派記者,如南亞海嘯和日本海嘯等,「不僅是災區,像美國總大選也是全世界的媒體都會去,那時就覺得我們代表一個台灣的媒體,竟然能和CNN他們站在一起,那種感覺真是不錯,也會覺得再累都無所謂。」
❝ …國際新聞應該是給想看的人看… 我們將科技新知放在國際新聞中, 幫助台灣民眾去看台灣以外的世界, 理解他國怎麼發展、在發明、流行什麼… ❞
國際新聞走出收視魔咒 成為不一樣新聞焦點
國際新聞成現今趨勢
曾被稱為「收視魔咒」的國際新聞,如今卻成了新聞的新走向。以往,國際新聞只占新聞時段的5分鐘不到,現在卻能在晚上10點也是新聞台的第一戰場播出,廣告費跟1800 1900一樣是全天最貴的。「我現在負責的《十點不一樣》,剛開始收視率非常差,節目能撐下去已經是萬幸了,觀眾那時『不習慣』看那種電視,但在這兩年,觀眾卻慢慢培養起來了。」
在觀眾漸漸培養看國際新聞的習慣後,以前不敢將國際新聞放「第一線」的新聞台也開始改變作法將其推至第一線,而收視率也不負眾望地居高不下,「收視率都逼近《世間情》,如果《世間情》是第一,《康熙來了》第二,那我們就大概是第五,其實一般新聞台,能進百大就算不錯了啦!」林宏宜笑著表示,雖然新聞台和戲劇台等不能比較,但仍是互相參考的收視依據。
培養新聞收視群
林宏宜指出,《十點不一樣》的收視群主要為受過教育且收入較豐厚的上班族,而小部分則是屬於看不慣其他台談話性節目、想看正規新聞的觀眾。「這群人你一定要給他真的新聞,像我們嘗試過播放些沒內容、比較有畫面的新聞,結果收視率就掉下來了,反而像ISIS、空難這樣的新聞才是有人看的。」
國際新聞須具較深層的教育性
他表示國際新聞必須具較深層的教育性,林宏宜也強調,國際新聞採分時恆重,選擇較晚的時段播放,如《十點不一樣》約有20到30分鐘的國際新聞,方念華所主持的《Focus全球新聞》則有一小時播報國際新聞等。此外,像是介紹未來新趨勢且為嘗試性內容的《世界翻轉中》及《科學不一樣》,不僅出乎意料地受到歡迎,收視率表現也十分亮眼。林宏宜表示:「換個角度、撇開收視率不談,國際新聞應該是給想看的人看,並不強迫對國際新聞完全不懂的人來看。但像科技新知,有些人不認為這屬於國際新聞而是科技新奇,我們將這類別放在國際新聞中,幫助台灣民眾去看台灣以外的世界,理解他國怎麼發展、在發明、流行什麼,像冰桶挑戰這種類型的公益活動有效地喚起了大家對罕見疾病的重視,這正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
❝ …大學要積極參與社團體驗不同的東西, 才能找出真正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跟職業走向… ❞
鼓勵應屆畢業生大膽探索 體驗不同人生
大學應積極參與多方體驗找出未來人生方向
「大學就好好玩吧!人生要慢慢摸索,多積極參與社團,不要一直死念書。真正要念書你到了研究所都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念,大學要多體驗不同的東西,才能找出真正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跟職業走向。」
「語言」是溝通、社交的重要工具
林宏宜並強調「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是和人溝通、社交重要工具,學習從大學就要不斷進行、不能中斷,他表示:「例如一個公司重用你、派你到國外去出差,你能不能和人聊公事以外的事情?」他提到語言就是箇中關鍵,語言能力夠,便能多了解報章雜誌外的訊息,在面對國外廠商時才能找到話題。
林宏宜笑著說,「語言是你人生的資料庫。」多一種語言,就多了很多的資料庫,而不是只能從一種語言去蒐集資料。
大四要開始思考未來
林宏宜認為大四這年要開始慢慢思考自己的未來,男生將面臨當兵、女生開始在思考就業或繼續升學,他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當時當完兵要立刻出國念書,所以大學時就在準備留學。後來,我覺得這樣走還不錯,進了華視就先工作四年。累積工作經驗後,會開始發現在這個工作領域比較缺的是什麼、比較有興趣的是什麼。」
建議畢業後先嘗試接觸社會
此外,建議學生們畢業後若有機會,不妨先試著接觸社會,再進一步求學之前可先稍微了解外面的環境,也同時避免貿然考取研究所時,選了未必是自己興趣、專長延伸的科系,他認為:「如果有一些工作經驗的話,你可以慢慢去思考,將來你要念什麼是會對自己有幫助的,而且你在念的那幾年會比較認真、吸收多一點。」
▼ TVBS新聞部國際中心主任林宏宜於百忙之中接受專訪。
林宏宜學歷及經歷/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 TVBS新聞部國際中心主任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兼任講師
【記者劉怡孜、林依蓁專題報導,照片來源:劉怡孜、林依蓁攝影、林宏宜提供】